过会半年仍难获注册,“征信科技股”缘何命悬一线
文章来源:一诺征信 时间:2021年08月11日
2020年6月,微众信科发起了科创板发行上市申请,并于12月7日通过了科创板IPO审核,业内将微众信科誉为“征信科技第一股”,彼时,备受瞩目。然而,时过境迁,2021年4月15日上交所终止该公司上市审核,正式宣告了“征信科技第一股”冲击科创板失败。几乎,就在微众信科冲击科创板“壁垒”的同期,北京中数智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企业征信备案机构)也在竭力抢跑,并成功在2020年11月27日通过科创板上市委审核。
行业定位“变幻莫测”
早在2020年11月27日便成功通过科创板上市委审核的中数智汇,即便在经过了近9个月的等待后,至今还是未能盼来其期望已久的证监会获准注册的消息。 在2020年6月12日正式向上交所递交的申报材料中,中数智汇在IPO招股书中,将其企业属性定性为“一家金融科技与大数据服务提供商”。为了证明自己是一家“金融科技”企业,在申报材料中,中数智汇对于自身在“金融科技”领域的发展、研发投入与先进性趋势的描述丝毫“不吝笔墨”。
公开资料显示,中数智汇此次IPO计划发行不超过1703.7万股以募集3.76亿资金投向“BIdata 平台面向智能化应用升级”“K+金融知识图谱综合服务平台”和““大禹智汇”一站式数据管理平台”等三大项目。
然而,在2021年初提交给证监会的IPO注册材料中,中数智汇是这样描述自己的:“发行人是一家信用科技与大数据服务提供商,通过构建业内领先的数据采集平台(DCP)、智能大数据平台(EDP)和面向客户的 BIdata 商业智能平台,为客户提供综合查询、风控反欺诈、关联洞察、反洗钱、商业智能和解决方案类服务。”
中数智汇称自己“属于企业征信修复行业,国家相关产业政策,为企业征信行业发展创建了有利的政策环境,将在较长时间内对行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并表示自己各方面皆符合科创板属性要求。
监管环境“风向所致”
那么,如其所言,中数智汇自身处于如此有利的政策环境且符合科创板各种条件,那么缘何会在IPO注册环节受阻?中数智汇从一家“金融科技”服务商到“信用科技”企业的转变,行业定位的“变幻莫测”,似乎也透露着监管风向的转变,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国内对于金融科技的监管环境正在发生变化,时间线就要追溯至去年轰动一时的蚂蚁金服IPO事件。
从2020年7月,蚂蚁金服宣布启动科创板IPO计划,到同年8月的正式申报,再到2020年11月初的叫停,金融科技企业——蚂蚁金服的上市之路也折射出了监管层对于金融科技企业科创板上市的态度转变。不过,与蚂蚁金服、微众信科等不同的是,中数智汇,这家创立近十年,总部位于北京,声称“信用科技”的企业征信公司,此次上市竟如此“低调”。
据相关消息显示,目前证监会有关部门内部正在对中数智汇此次IPO的行业定位属性进行讨论和核查,并要求详细解释前后行业定位属性出现差异性的真实原因,以便做出最终结 一旦认定为以最初的IPO申报材料中所述的“金融科技”定位为准,那么,中数智汇此次IPO恐怕还是“铩羽而归”,显然在目前政策环境下,金融科技属于限制科创板上市的企业。
新兵老将“谁能突围”
正如前述所言,如中数智汇一般,据“源点信用”数据统计,国内有超过130家企业征信机构在人民银行分支行完成备案,主要集中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其中北京和上海两地约占一半。然而,数据整合困难、征信产品简单、业务模式单一等问题,长期困扰企业征信市场,即便是当下中小微企业融资需求巨大的利好形势下,企业征信仍处于“艰难突围”状态,更何谈融资、上市等“进阶”动作了。
有业内人士指出,企业征信体系相对割裂,政府相关部门掌握的数据,分享和整合并不充分。公共征信机构掌握独有的征信数据但未高效加以利用,且服务的使用者主要为政府和大中型信贷机构。民营征信机构通常只能从互联网抓取企业的公开信息,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强化产品服务,但受限于数据与企业信用状况的关联度低,无法满足征信的市场需求。
此前的“征信第一股”微众信科,也不过是入行早并赶上了“银税互动”的红利,早期对接了大量的税务数据,这些数据比财务数据更加有说服力,因此形成了更有价值的风控模型,授信力度高,积累了一批重点银行客户。
引领潮流的发展,对应转型的市场,代表未来。“征信第一股”或是戏称、或是无奈、或是期许……
阴霾之后亦可见艳阳,企业蜂拥入局和黯然离场背后,企业征信市场仍在“洗牌”阶段……
联系我们
填写您的信息,我们将会在最快速度联系您
立即提交
落地的技术培训
靠谱的商服体系
贴心的服务模式
助力实现人生价值
首选的征信企业